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情暖棚户人家 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05:26 东北新闻网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如果有人离开铁岭两个月,那么当他归来时,脑中定会出现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顶着7月骄阳,走进铁岭市区,漫步龙首山下,十趟房、铜钟、铁西、啤酒厂,这些存在了数十年,由低矮破旧的简易房组成的棚户区,转眼之间已被夷为平地。

  听着隆隆机器声,看着高高脚手架,那些刚刚搬出的棚户区居民,仿佛看到了一幢幢属于他们的、舒适的、高大的楼房。于是,他们脸上绽出笑颜、心中升起暖意。

  铁岭市区,集中连片的棚户区共有6片,总占地159.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94万平方米,居民3.21万户,人口9.62万人。纳入今年棚改计划的是4片,61万平方米,需动迁居民1.52万户,人口4.57万人。

  7月21日,随着铁西棚户区拆迁工作的告捷,铁岭市第一批36.26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已经接近尾声。而这涉及到1.16万户、3.5万人的动迁量,80%是在一个月之内完成的。如此速度,没有3000党员干部的包户拆迁,是不可想象的。

  棚改,是民心工程;棚改,是德政工程。

  棚户区居住着城市中最困难的群体。随着棚改工作的进行,动迁群众的困难越来越多地展露在各级领导面前,困难状况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棚改,拆迁是第一步。怎样使拆迁既平稳又快速进行?市委认为,让机关干部包户动员拆迁,这既是棚改需要,也是锻炼教育干部、拉近党群干群关系、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大好机会。6月20日,市委召开动员会,在市拆迁办做好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市、区直127家单位的3000多名机关干部奔赴拆迁一线。棚户区拆迁现场,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又一生动课堂。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3000名市区直机关干部将会终生不忘。这些天中,他们从未休过一个双休日,下班从未正点回过家。有的家属有病顾不上照顾,孩子中考也无暇接送。他们用真情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使棚改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把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党和政府的好形象留在了群众心中。

  龙首山、柴河水,这哺育了铁岭人民的一山一水,默默地见证着该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也记下了棚改过程中干群之间那数也数不清甚至是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和风细雨润心田———领导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和谐拆迁”

  长期居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对动迁改造望眼欲穿,而等到这一天的时候,又会产生许多疑虑,出现许多困难,使动迁工作遇到阻力。

  “一定要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不图形式图满意,不求政绩求民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市委书记李文科九下棚户区,8次开协调会,反复强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用真情和耐心去化解矛盾,实现“和谐拆迁”。

  市委派出4名市级领导当“片长”,进驻机关干部则包户到人,由于各种原因,经过政策培训的干部进驻棚户区之初,遇到了来自动迁户的抵触情绪。受讽挨骂的,不让进屋的,“铁将军”把门的,借故不见面的,想到想不到的问题都迎面而来。

  铁岭市委党校共包了啤酒厂棚户区内的47户,15名干部分成4个组。6月23日,进户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当副校长孙宪敏带人冒雨迈进动迁户邱士国家门时,没想到,邱老汉就是一句“我不和你们谈”,之后,便往外推人。

  “可能是他政策没理解透。”回来后,孙宪敏和组里的同志分析原因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再次、三次、四次走访,终于坐到了邱家的炕上。讲政策,邱家人不听,不听也讲,而且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之后,又一块一块地量面积,站在动迁户的角度帮助算政策账,承诺不让他家少得一分钱。反反复复20多次,邱家人终被打动,邱老汉老伴说:“别再难为党校了,你看看人家哪点不是为咱着想。”

  签下动迁协议之后,工作组提着水果去看望老汉时,倔强的邱士国竟眼含泪水,“我对不起党校,他们千辛万苦为我做工作,我倒在大雨天把人家推出去了,我这办的叫啥事啊!”精诚所至,就连原已上报准备强迁的3户,也签了协议。

  崔福健,铁岭市综合执法局干部,他与任文举、王天佐,包下铜钟棚户区内4户动迁户。这4户中,有一位叫王明义的老人,3人第一天去时,被老人骂了一顿,第二天再去,崔福健又被老人一拳打在脸上,当场嘴角流血。即使这样,几人仍不和老人吵,一天之后,又平心静气地出现在老人面前。老人终于明白了,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多么好的干部,他说这样的干部绝不会让咱吃亏的,协议咋签,全听工作组的。

  市纪检委干部进驻之后,有两户人家门一直锁着,七八天见不着人。咋办?白天不在家,就天刚蒙蒙亮去敲门,再见不着,就买手电筒晚上去等,不管多晚,啥时候回来人啥时候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紧闭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其中有一户是故意躲出去的。他说,看工作组这么辛苦,越来越觉着对不住他们,再不回来,自己心里都愧的慌。

  采访中,发生在干部和拆迁户之间的故事,我们记下了一个又一个,“农机局长孟繁伟笑攻大金桥饭店经理”、“党校女干部勇进养狗户”、“工会工作组情动杨老汉”等等,一桩桩、一件件,许许多多,都成了广为传播的佳话。

  ( 辽宁日报 刘涌泉 刘立纲) [编辑: 钱文胜]1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包户干部们深知,那些一时想不通的群众,其实也都渴盼着棚改,他们开始的不情愿,只是来自于对政策的不理解,只要处处为其着想,春雨润物似的工作,就能把群众的“心锁”打开。

  在干部所包的动迁户中,最后基本没留下被强迁的户。

  扶贫帮困解民忧———群众说:“我们又见到了党的好传统、好作风”

  杨维菊没想到棚改还能使她结下两个纪检委的“亲戚”。这两个“亲戚”的名字她一直挂在嘴边上,一个叫董明霞、一个叫宋士佳。

  事情是这样的。杨维菊住在啤酒厂棚户区,她患有严重的滑囊炎,在炕上不能动,全靠丈夫给人“刮大白”来维持生计。但丈夫的收入有限,今年6个月过去了才挣了1000多元钱。6月22日,董明霞和宋士佳来到她家,了解到她家的状况后,宋士佳马上就给朋友打电话,帮助她丈夫联系活儿。第二天,两人还给她家拿来几套很新的衣服。

  杨维菊搬走后,以为和这两个好人不会再有联系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董明霞和宋士佳经常会给她打电话,一次听说她丈夫在外面干活受了伤,马上拎着补品和水果到她家看望。从此以后,她就多了这两个经常来往的“亲戚”。

  棚户区,低保户多、下岗者多、患病者多。动迁中,这些弱势群体遇到了困难,他们中很多人都需要帮助。正在这时,干部们来了,他们对动迁户承诺:我们就是为你们服务来了,有困难尽管吱声儿。

  干部们说到了,也做到了。

  十趟房棚户区的李贵贤下岗后,一直没有工作,房子也一直未进行房改。不参加房改,动迁就要遭受损失,而要房改,最少需要数千元,他根本拿不出。铁岭市委宣传部干部刘章奇知道后,立即从自己家里拿出4800元,为其垫付。政协干部张志佳了解到一动迁户生活困难,马上就给送去了大米。

  像纪检委、宣传部这样,给予贫困户帮助的不胜枚举。有些患病行动不便的动迁户,干部们从办手续到搬家时全部承包,复印材料没钱的给出钱,搬家没车的给雇车,搬家没人手的给出人,欠水电费的给交上……

  而为了给群众服好务,干部们都表示,把动迁户的事当自己家的事来办,不怕苦不怕累。

  ( 辽宁日报 刘涌泉 刘立纲) [编辑: 钱文胜]

  2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情暖棚户人家铁岭市机关党员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组图)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渤燕,到海南出差归来后,顾不上休息就直奔棚户区;纪委的张伟为了帮助一位名叫刘永泰的老人跑手续,从街道到老人家再到动迁办,来来回回跑了20多趟;市委办公室所包片中,有一土楼权属沈阳铁路局,22户动迁户需到沈阳办相关手续,市委办就连车带人全程陪同……

  为了拉近与动迁户的距离,尽管那些日子是历史上少有的“桑拿天”,但干部下户坚持不打伞、不拎矿泉水瓶;市委副书记毛玉本,与棚户区老汉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起卷起老旱烟;市检察院检察长徐志飞,拿个马扎坐在动迁户门口,促膝谈心。就连过去对干部颇有微词的动迁户也盛赞:“党员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又回来了。”

  干部的所做所为,动迁户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想用最朴实最真诚的方式来回报,有的要留干部在家里吃饭,有的买来香烟、雪糕、矿泉水,有的送上锦旗、感谢信……件件现真情,而当这些被婉拒时,许多人都哭了。当干部告别时,许多双手紧紧拉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有的小学生还表示要把这些写进作文里。铁西橡胶厂片动迁户有感于市民政局包户干部云峰、连和、若彩的真情,给他们送去了藏有3人名字的锦旗:“云峰风中跑,连和雨中欢,若彩讲政策,百姓心里甜。”在棚户区滚了一个月的片长、市委宣传部部长宋彦麟动情地说:“棚户区改造,拆除的是‘欠账’,垒起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先进性教育又一课———干部说:“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

  “虽然我已经参加工作十多年了,但却不知道‘十趟房’在哪儿,更不知道还有一大批生活如此贫困者,棚户区所见令我震撼。”铁岭市委宣传部干部方通的话,道出了所有包户干部的心声。

  3000干部走进棚户区,这是铁岭建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干群面对面”。过去虽也搞过扶贫帮困,但多是一走一过,而这次,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干部们真实地了解了贫困户的生活状况,感受到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期盼,心灵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他们说,这是先进性教育中最生动、最深刻的一堂课。或许,就这些而言,干部包户动员拆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棚改本身。

  听听干部们发自心底的心声吧!

  “我从来没到那么困难的地方去过,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老少三代人,有一位老人,屋子里再黑也舍不得打灯,她说费电,当时我就哭了!这些,不亲眼看到,我甚至不会相信。作为一名党员和干部,如不为他们做些什么,就是失职,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铁岭市纪检委干部常颖如是说。

  “干部包户,使我们更能了解棚户区百姓的疾苦,更能激发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为民服务的意识。”铁岭市农机局局长孟繁伟说。

  “群众信的是啥,拥护的是谁?是设身处地为他们办事的人,为他们办事的党,这次包户,给我们党校的教授们也上了一课。”铁岭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柴秀文说。

  尤为可喜的是,干部们的心中所感,已经化为了实际行动,没用任何人号召,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拆迁户,承诺有困难一定尽力帮助。包户之后,一个个自发的包扶对子正在形成,一次次访贫问苦还在继续。许多机关干部还表示,我们不仅要包动员拆迁,还要包顺利回迁,包回迁后的解难,他们的困难,我们一帮到底了!

  “这次包户动员拆迁,教育了干部也锻炼了干部。”铁岭市机关工委书记赵有忱说,新的历史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们做群众工作的机会少了,这次就给他们提供了一次大好的实践机会,大大增强了他们做群众工作的执政能力。

  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铁岭市在棚改工作中,通过干部包户,实实在在地让二者结合在了一起。( 辽宁日报 刘涌泉 刘立纲)[编辑:钱文胜]

  3(来源:东北新闻网)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